特別推薦
新時代 新兵團
來源:兵團網
日期:2022-06-30

開欄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兵團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忠誠履行新時代職責使命,高質量推進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各項工作站在新的起點。
新征程需要新擔當,新使命呼喚新作為。為喜迎黨的二十大,深入貫徹落實兵團第八次黨代會精神,本報從今日起開設“新時代 新兵團”欄目,生動展示兵團干部職工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昂揚姿態,全景展現建設履職本領更加高強、綜合實力更加雄厚、文化引領更加有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生態底色更加亮麗、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改革成果更加豐碩的新時代新兵團的有力實踐。敬請關注。
新時代 新兵團
——喜迎二十大·兵團主要新聞媒體行進式采訪活動啟動
6月30日,在兵團第八次黨代會勝利閉幕、兵團上下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由兵團黨委宣傳部籌劃,兵團日報社、兵團廣播電視臺、當代兵團雜志社、胡楊網站共同組織開展的新時代 新兵團——喜迎二十大·兵團主要新聞媒體行進式采訪活動在烏魯木齊正式啟動。

此次行進式采訪活動為期1個月,分為多個采訪組,奔赴南北疆14個師市,圍繞“鄉村振興”“城市建設”“邊境連隊哨所”等主題,選取南北疆40余個點位,就忠誠履行新時代兵團職責使命、維穩戍邊、深化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推進兵地融合發展等內容,用豐富的畫面、精彩的文字,立體式展現新時代兵團的巨大變化。

兵團各主要新聞媒體將充分發揮融合報道優勢,創新報道方式,持續推出短視頻、記者Vlog、特寫、攝影報道等全媒體產品,多渠道分發、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從師團變化、職工群眾新面貌等角度深刻反映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兵團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生動實踐,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巨大變化和時代新貌,展現兵團兒女堅定不移跟黨走、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昂揚姿態,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氛圍。

此外,采訪組還將對各師團學習貫徹兵團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和優秀黨員、優秀基層黨組織的典型事跡進行報道。(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美惠子 王志清)
“酒鄉”改革新探索
出烏魯木齊,沿連霍高速公路一路西行。經過近4個小時的車程,新時代 新兵團—喜迎二十大·兵團日報社行進式采訪活動北疆組第一站來到了新疆五五酒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五酒廠)所在地—七師一二九團。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以深化改革推動綜合實力不斷壯大、履行職責使命能力顯著提升。兵團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聚力推進深化改革,塑造體制機制新優勢?!袄献痔枴卑拙破髽I何以煥發新活力?記者走進“酒鄉”一探究竟。
打量著有61年建廠史的五五酒廠,記者沒有看到想象中的現代化廠房、忙碌的流水線、穿梭的車輛,只見兩排建筑風格老舊卻異常干凈的老廠房矗立其間,工人們熟練而有序地忙碌著。
進入釀酒車間,當濃郁的酒香撲鼻而來時,記者才意識到,底蘊并不需要華麗的外在裝飾來彰顯。
“五五酒廠最輝煌的時候,有三座工廠、1000多名員工,產品銷售到全疆各地?!睅ьI采訪組參觀的五五酒廠釀酒車間主任蔡多良告訴記者,他1980年進入酒廠工作,今年已經66歲,但欣然接受邀請回來干“傳幫帶”工作,因為他放不下這座為之奮斗一生的酒廠,這里有他的青春。
就像由青年變成老者的蔡多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在市場大潮沖擊和經營不善的雙重影響下,五五酒廠逐步沒落,經歷了停產、改制,市場份額越來越小。
直到2011年,一二九團將五五酒廠收歸國有。已經在烏魯木齊含飴弄孫的蔡多良,收到了團場希望他回酒廠幫助企業重建的消息。
“剛回來的時候,看到破敗的酒廠,心里別提多難受了?!辈潭嗔颊f,“但看到我們當年一磚一瓦蓋起來的廠房、看到老窖池,我又有了信心,五五酒廠這塊招牌絕不能砸在我們這代人手里?!?/div>
在團場的大力支持和老員工的努力下,五五酒廠竟奇跡般恢復了生機。
在兵團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過程中,七師胡楊河市理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將五五酒廠重新劃歸一二九團管理,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改革發展活力。
“在師市黨委的支持下,團場開始了團辦企業改革的探索,通過一系列措施,推動了酒廠發展。2021年,酒廠實現銷售收入2773萬元,當年升為規上企業?!毙陆逦寰茦I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煒說。
“與建廠初期使用玉米釀酒不同,如今釀酒主要原料是高粱,并加上大米、玉米、小麥、豌豆。我們在堅持傳統釀酒工藝的基礎上,還應用了許多新技術?!辈潭嗔颊f,只有產品質量過硬,才能重現昔日輝煌。
離開五五酒廠,采訪組一行又走進一二九團玖恒生態園。跟隨玖尚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青松,采訪組在智能溫室大棚里,看到了櫻桃、火龍果、檸檬等特色農產品。
“同五五酒廠一樣,玖尚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也是劃歸團場管理的企業。前些年由于管理方式粗放、種植模式落后,企業經營狀況不佳,連年虧損?!崩钋嗨筛嬖V記者,公司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路徑。
聚焦體制機制轉變,以做大做優做強國有經濟為目標,一二九團通過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為推動團場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二九團黨委書記、政委王勝杰告訴記者,今年團場確定了生產總值突破20億元的目標,將以創建兵團園林城鎮、鄉村振興示范團、國家衛生城鎮為引領,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姜蒙)
“這是一片干事創業的熱土”
正午的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在地面灑下點點光斑。在十二師五一農場,穿著黃色工裝的外賣騎手穿梭在大街小巷,外賣箱上寫的,不是我們熟悉的“美團”“餓了么”,而是“飛人外賣”。
帶著好奇,記者跟著外賣騎手,走進五一農場農貿市場旁一條狹窄的小巷,印有“飛人外賣”字樣的黃色店鋪廣告牌,夾在一排菜店、糧油店的廣告牌中,格外顯眼。
“嘀嘀嘀,您有新的訂單,請及時處理”……剛走進店里,便聽到一聲接一聲的提示音,坐在電腦前的李文清正麻利地敲擊鍵盤,分派訂單。
一份雞肉卷、一杯奶茶……派送完訂單,外賣騎手立即趕往相關商鋪,取走貨品,送往目的地。記者從訂單系統里看到,從顧客下單,到配送完成,僅用時18分鐘。
“中午是下單高峰期,也是外賣騎手們配送最忙的時候。一天下來,我們最多可以接到400個訂單,日營業額達1.4萬元?!崩钗那逭f。
2018年以前,李文清還是一名外賣騎手,如今,他經營管理的烏魯木齊飛人同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有11名外賣騎手、180家合作商戶,業務范圍擴展至十二師三坪農場、烏魯木齊西山片區、烏魯木齊縣等地。
“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五一農場,看到這里到處都是建設工地,還有許多新開的商店、餐飲店,就認定這是一片干事創業的熱土?!崩钗那寤貞浀?。
當時,地處烏魯木齊與昌吉之間的五一農場,正如火如荼開展“‘雙創’促升級 壯大新動能”宣講活動,職工群眾創新創業熱情高漲。
嗅到商機的李文清經過考察,了解到五一農場沒有外賣公司。熟悉運作流程、平臺操作的他說干就干,不到一個月,就注冊了“飛人外賣”商標,創建“飛人同城外賣”平臺,開展餐飲外賣、同城配送等服務。
“農場這么小的地方,誰會點外賣?”“顧客愛到店里吃,不外送!”……創業初期,農場商戶和職工群眾對“飛人外賣”這個新品牌比較陌生,市場認可度低。
面對重重困難,李文清沒有氣餒。挨家挨戶張貼宣傳海報,擴大品牌知名度;免費幫商戶設計廣告牌、菜單,爭取商戶信任;自己跑單,了解顧客需求,與顧客建立聯系……再加上農場工會積極協調幫扶,不久,愿意與李文清合作的商戶漸漸多了起來,公司發展逐步走上正軌。
隨后,李文清開始擴大外賣騎手隊伍規模,完善運營系統,優化平臺功能。經過3年的努力,“飛人外賣”已成為五一農場職工群眾耳熟能詳的品牌,公司業務不僅覆蓋了農場全部商區,還拓展到了三坪農場、烏魯木齊市西山片區、烏魯木齊縣等地。
“這幾年,隨著農場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在各項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公司的生意越來越好?!崩钗那遄院赖卣f。
黨的十八大以來,五一農場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農場自籌6000余萬元資金,全力打造“雙創”小微企業產業園;精心打造保障性住房小區“雙創”一條街,助力職工群眾創新創業;在保障性住房小區東側新建農貿市場,制定優惠政策,引導、支持、鼓勵職工群眾在農貿市場就業創業。
截至目前,五一農場有個體工商戶619戶,農村專業合作社11個,各類企業376家,已成為一個人流聚集、商業逐漸發展的繁華小鎮。
看著窗外條條平坦通達的街道,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李文清說:“我當初沒看錯,農場這些年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商業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兵團最近又出臺了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我們干事創業的信心更強、底氣更足!”
火紅產業“種”出紅火日子
要問二師二十四團四連職工譚倫每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那一定是去地里看看他種的辣椒!
每天7時,簡單吃過早飯,譚倫就騎著摩托車往地里跑。按他的話說,一天不去地里看看都著急。
進入7月,辣椒地就像一片“綠色海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飽滿的辣椒掛滿枝頭,甚是喜人,靜靜等待著50天后的豐收。
“我今年種了115畝辣椒,種的是去年在連隊黨支部引導下試種成功的紅龍12號鮮食辣椒?!弊T倫一邊拔雜草,一邊細說紅龍12號鮮食辣椒的優點,這種辣椒比前幾年種植的色素辣椒產量高,且病蟲害少。
去年,譚倫種植的87畝紅龍12號鮮食辣椒豐收,純利潤達60多萬元,效益較之前種植的紅龍23號色素辣椒提高了近一倍。嘗到甜頭后,譚倫今年又擴大了種植面積。
“收入之所以逐年提高,得益于近幾年深入推進的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弊T倫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團場在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特別是2017年以來,隨著團場綜合配套改革持續深化,改革紅利不斷釋放,職工群眾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生產經營中,收入連年增長。
“以前,我們連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單一,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收入不穩定?!弊T倫說,“近年來,連隊‘兩委’帶領我們種植產量高、效益好的農作物,職工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div>
辣椒是二十四團職工群眾種植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近幾年,傳統色素辣椒產量增幅緩慢,銷售價格低,影響了職工群眾的種植積極性。
“要想增收致富,必須改變現狀?!倍膱F四連黨支部副書記、連管會連長丁建軍說,2020年,連隊黨支部外出考察,帶回了適合本地種植的紅龍12號鮮食辣椒種子。
這種辣椒種子價格比色素辣椒高得多,團場其他人也沒種過,職工心里犯起了嘀咕:“能成功嗎?還不如種色素辣椒保險點……”
“黨支部先上,黨員先來!”連隊黨支部給職工群眾吃下“定心丸”。四連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第一年,連隊“兩委”成員與包括譚倫在內的5名黨員帶頭高價引種,向職工群眾展示紅龍12號鮮食辣椒的種植效益。
種植成功了。2021年底,親眼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大家打消了心中的顧慮,紛紛向譚倫等人打聽:“這種辣椒抗病性怎么樣?”“田間管理費不費事?”“種子質量能不能保證?”
“有了示范,大家的積極性就提高了。最近,其他連隊的很多職工群眾甚至和碩縣的種植戶都來我們連隊學習?!倍〗ㄜ娦χf,明年我們還打算成立辣椒加工廠,這樣每畝收益又能提高1000元。
二十四團五連與四連相鄰。今年,五連黨支部帶領鐵門關市貼心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試種了160多畝意佰芬—6番茄。番茄苗剛移栽進地里,連隊就與新疆笑廚食品有限公司簽了收購訂單。
走進鐵門關市貼心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門沅崢的番茄地里,只見一排排番茄苗整齊排列,藤蔓垂吊,葉面鮮綠,掛滿了沉甸甸的番茄。掰開一個仔細品嘗,又沙又糯,飽滿多汁,酸甜可口。
“一半訂單銷售保底,一半銷往市場,一畝地純利潤有1.5萬元。明年,我們合作社計劃將番茄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遍T沅崢說。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實施以來,職工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都是自己說了算,大家種地舍得投入,田間管理也更加細致?!遍T沅崢說,除了番茄,合作社社員還種了西蘭花、卷心菜等多種蔬菜。
“接下來,我們將根據團場實際,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領職工群眾充分挖掘土地潛力,努力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倍膱F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魏盼盼說。
變化看在眼里,日子美在心上。對于未來,二十四團的每一名職工群眾都勁頭十足,對連隊的發展充滿信心。(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美惠子 馬軍權)
軍墾小鎮里,有“詩和遠方”
盛夏7月,隨著夜幕降臨,暑氣退散,十二師五一農場星光夜市華燈初上,人聲鼎沸,煙火氣十足。
“蝦尾、小龍蝦、生蠔,來嘗一嘗……”7月3日,在煙氣繚繞的爆炒海鮮攤位前,馬杰和家人一邊吆喝著招攬生意,一邊忙著準備食材。
伴著鍋鏟碰撞油鍋的脆響聲,濃郁的香味彌漫開來。馬杰一邊掄著大勺翻炒著鍋里的蝦尾,一邊說道:“現在是旺季,我們這個攤位每天能收入2000多元?!?/div>
馬杰去年5月就在這里經營爆炒海鮮攤位,因為收益可觀,今年夜市一開張,他便趕緊租下了去年的攤位繼續干?!拔腋改付际俏逡晦r場退休職工,我就想在他們身邊創業,現在這個愿望實現了,這日子,有奔頭!”馬杰說。
從特色小吃、水果到家居百貨,五一農場星光街夜市諸多攤位上,各式各樣的商品琳瑯滿目。和馬杰一樣,攤主大多為農場的職工群眾。
作為農場職工子女,看著農場這些年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馬杰感慨頗多。特別是農場建設第一批保障性住房時的情景,他至今記憶猶新:“那可以說是農場從來沒有過的壯觀場面了。項目工地上,到處是林立的塔吊、穿梭的載重車,一棟棟新樓就這樣拔地而起,我們也開啟了新的生活?!瘪R杰說道。
2012年以來,五一農場以連隊整合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為抓手,搭建起了城鎮化建設的骨架。到2015年,建成保障性住房83棟6668套,9000余名職工群眾遷入新居,城鎮集中供熱、供水、供氣覆蓋率達100%,職工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從此發生歷史性變化。
實施“四橫四縱”道路基礎設施及綜合管網建設工程、成立4個社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城鎮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不斷完善,城鎮化,成為五一農場集聚人口、吸納產業、帶動就業、促進消費的重要引擎。
五一農場也由此褪掉“土氣”,走向城鎮化的“詩和遠方”。
走進位于五一農場“耳語時光”多肉大棚,眼前是成片色彩夢幻、形態嬌憨的多肉植物,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游玩消費。
“耳語時光”多肉大棚負責人劉利正是看準了農場休閑農業快速發展中蘊含的巨大商機,才在農場租賃大棚種起了多肉。她說:“我現在經營2座大棚,依托農場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每年夏季都會迎來一波銷售熱潮,來買花、拍照的游客特別多,每月收入2萬多元?!?/div>
截至目前,五一農場共有花卉種植大棚120余座?;ɑ芊N植業蓬勃發展,有力帶動了農場文旅融合發展。
在頭屯河東岸,新疆游客集散中心人氣正旺。每天??吭谶@里的旅游巴士絡繹不絕,日均接待跟團游客近2000人次,節假日最高接待量達5000人次。
幾年前,五一農場只是烏魯木齊瓜果蔬菜、肉蛋奶禽的生產基地。如今,乘著兵團五一新區建設的東風,這里產業不斷升級,商區日益繁榮,文旅產業快速發展。今年上半年,五一農場預計完成生產總值9.57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8億元,同比增長21.24%。
大力發展花卉產業,打造康華農莊等特色農家樂,實現“農業+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打造特色夜經濟,形成集夜景、夜游、夜宴、夜購等于一體的夜間旅游產品體系;規劃建設體育館、特色街區、星級酒店群等一系列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打造新疆文旅融合新高地、兵團首善印象區、新疆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邁步新時代,五一農場正著力繪就一幅“詩和遠方”融合發展的精彩畫卷。
“農場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堅持產業引領,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職工群眾耕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活在現代的城市里?!蔽逡晦r場城鎮管理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牛京輝對記者說。(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雪嬌)
濱河公園變了模樣
盛夏的傍晚,微風輕拂,在五家渠市濱河公園,清澈的河水緩緩流淌,孩子們在淺水處嬉戲玩耍,盡情享受著屬于夏天的樂趣。
“以前這條河可不是這樣的?!奔易I河公園附近的市民徐金石說“,那時河邊就幾棵大楊樹,河道很窄,淤泥堆積,雜草叢生,蚊蟲特別多,還散發著一股臭味,附近的居民晚上根本不敢打開窗戶?!?/div>
“是啊,那時哪敢像現在這樣來河邊乘涼!”一位在河邊健身的年齡較大的女同志說。
“五家渠這座城市因清末時期有五戶人家在這里居住,從老龍河引來一條水渠而得名。上世紀50年代初,老一輩軍墾人在老龍河上游修建了猛進水庫,在老龍河下游修建了猛進干渠,如今,當年的干渠成了濱河公園?!毙旖鹗f。
五家渠市民對這條河有很深的感情,治理好這條河的信心和決心,幾代人從未改變。
近年,五家渠市推進濱河生態治理初見成效,河岸兩邊新增了大片綠地。
以前坑洼的土路被平坦的步道替代,寬闊的河道里再也看不到腥臭的淤泥和雜亂的水草,肆虐的蚊蟲也變少了,新栽植的花卉散發著幽香,越來越多的市民喜歡在茶余飯后到濱河公園散步,欣賞河畔璀璨的燈光,自豪地向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介紹自己的城市。
“治水是為了給市民營造良好的環境?!绷鶐熚寮仪谐鞘泄芾砭指本珠L栗慶表示,五家渠市將在城市管理上外提“顏值”、內塑“氣質”,擴大綠化面積,點上做精、線上出彩、面上成景,讓市民共享生態建設紅利。
徐金石對濱河公園新貌贊不絕口,他說,這座家門口的公園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孩子隨手拍幾張圖片發到朋友圈,不一會兒就會收獲很多點贊。(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魏長峰 魏巍)
能“生吃”的玉米是怎樣種出來的?
高立偉鉆出玉米地,拿著剛剛成熟的玉米,在記者驚訝的目光中,一口咬了上去。
這場面并不是“網紅”標新立異的舉動,高立偉這是要向記者證明:他種植的高葉酸玉米,口感好、營養豐富,是能生吃的。
7月5日,記者在七師一二九團采訪時,聽職工說,四連種了一片可以“生吃”的玉米。帶著好奇心,記者找到了這片玉米地的主人——四連職工高立偉。
今年35歲的高立偉雖然是土生土長的一二九團人,但是成為團場職工的時間并不長。2021年,高立偉才回到團場。
“2020年,我從朋友口中得知,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的農民種了幾千畝科技含量很高的玉米,畝產值能達到兩三萬元呢?!备吡フf,從小在團場長大的他當時根本不相信。
“種玉米能有這么高的產值?”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高立偉和朋友驅車趕到涼城玉米種植點考察。
當地的種植戶向他展示了“生吃”玉米并作了介紹,這種玉米的批發價每個就要5元錢,平均畝產5000到6000個玉米,秸稈還可以回收利用做飼料。
粗略一算,高葉酸玉米的畝產值超過了3萬元。如此高的經濟效益,立刻讓高立偉動了心?!拔耶敃r就想,團場的土地、氣候等條件和涼城相似,能不能把高葉酸玉米引回團場種植?”高立偉說。
然而,讓高立偉失望的是,他當時并沒有得到高葉酸玉米品種的詳細信息。但是,這種玉米已經“種”進了他的心里。
回到團場后,高立偉多方打聽,得知高葉酸玉米種植技術源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他立刻奔赴北京尋求合作,終于得到了高葉酸玉米種子和種植技術。
“團場領導得知我的想法后,鼓勵我要敢想敢干,立刻試種?!备吡フf。
今年4月,高立偉播下高葉酸玉米種子,同時介紹朋友種了另一種高產值糧食作物黑小麥。
記者來到一二九團時,高葉酸玉米和黑小麥都進入了成熟期。
高立偉興奮地告訴記者:“經過測算,這片地平均畝產5000個玉米?!?/div>
“產量已經證明了,銷售有問題嗎?”記者問。
“已經和多家網絡銷售平臺達成合作意向,高葉酸玉米和黑小麥都可以通過網絡銷售?!备吡プ孕诺卮鸬?。
一二九團農業資源豐富,有棉花、設施農業、畜牧業、林果業等多個產業。近年來,該團瞄準市場需求,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辣椒、葡萄、生豬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兵團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力爭高標準農田占比超過70%,主要糧食作物單產逐年提升。我們要把落實黨代會部署要求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最重要的任務抓緊抓實,穩定增加糧食種植面積?!币欢艌F黨委書記、政委王勝杰說。
在種植黑小麥的示范田地頭,高立偉搓開麥穗,將黑色的麥粒小心地放入記者手中說:“邀請你們明年再來,相信那時候,我就不再是‘單打獨斗’了,會有更多職工加入,我們新農人一定能多種糧、種好糧?!保ū鴪F日報全媒體記者 姜蒙 趙珺)
好瓜子是如何出爐的?
瓜子,人們常吃,是消磨時光的“利器”。說起北屯市海川開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可能有人會不知道,但提起“傻老大”瓜子,可謂是家喻戶曉。
“皮薄粒大,無添加不臟手,一嗑就停不下來?!边@是許多“瓜子迷”對“傻老大”品牌瓜子的印象。
2015年11月,“傻老大”瓜子被指定為第十三屆全國冬季運動會運動員專用產品;2017年,入選“中國知名品牌”;“傻老大”瓜子在全國有40多家代理商,公司年銷售額達4000多萬元。目前,通過不斷發展,“傻老大”瓜子在疆內市場占有率達70%。
“傻老大”瓜子是如何從地處祖國西北的一座軍墾新城走出新疆、走向全國的?帶著疑問,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傻老大”瓜子的原產地十師北屯市,尋找答案。
每天,北屯市海川開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強都會早早來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到倉庫驗貨。盡管公司擁有完善的產品品質檢測流程,但劉強還是不敢懈怠,每一批要出庫的產品都要自己看過、摸過、嘗過,心里才踏實。
“瓜子看起來很平常,但要想把它種好、存好、炒好,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舒心,這里面的學問可不少?!眲娬J為,“傻老大”之所以能夠打造成新疆首屈一指的炒貨品牌,成功立足市場、走出新疆,在于始終嚴把質量關,生產消費者信得過的產品。
“好原料是好產品的起點?!眲姼嬖V記者,為了保證原料質量,每年9月,公司都會組織人員到田間地頭去,現場對瓜子13項指標進行檢測,其中霉變標準為每180粒瓜子里最多只能出現1粒霉變的,價格收購方面則采取“優質優價”,以鼓勵種植戶種出好瓜子。
好的原料配上好的工藝,才會有好產品、好味道。走進北屯市海川開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工人們在流水線上忙碌作業,“傻老大”的品牌標識隨處可見。一顆顆果仁飽滿的葵花籽、南瓜子爭先恐后從分揀機里蹦出來,落在包裝袋內,發出清脆的聲響,散發著淡淡的香味。
“別小看這些運轉的機器,這里面也大有學問?!眲姼嬖V記者,所有瓜子原料需要經過7道嚴格的篩選工序才能進入加工環節,以確保選出最優質的原料。
質量有保證了,產品靠什么走出“家門”闖市場?北屯市海川開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回答是“創新”。
“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們著力于新品研發,近年來相繼推出了綠豆味、紅棗味等十幾種新口味瓜子以及脫皮瓜子?!眲娬f,在瓜子加工過程中,“傻老大”瓜子將引進的獨特配方與現代新工藝相結合,確保了產品品質。今后,公司將持續改進和優化生產工藝,緊跟市場、搶抓機遇,不斷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切實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
十師北屯市地處向日葵種植黃金緯度,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十師北屯市已成為新疆乃至全國重要的優質瓜子種植加工基地。2021年,十師北屯市農業種植面積約100萬畝,其中瓜子類作物種植面積占到了三分之一,年銷售產值達4.9億元。
2021年,十師北屯市各類瓜子不僅銷往東北各省、山東各地,還出口至30多個國家;瓜子產業從粗放型生產走向精細化生產,已成為十師北屯市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輻射全國、連接世界的大產業。(胡楊網記者 郭雪偉 唐媛媛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魏長峰 魏巍)
小小針尖挑起“美麗產業”
68歲的畢海依卡·阿合曼爾與氈繡的故事,比她手里的羊毛線還要長。
搟羊毛,小針扎,花氈里面藏著啥?
日前,記者走進六師紅旗農場十二連居民畢海依卡·阿合曼爾的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層層花氈,將房間裝扮得十分溫馨。
畢海依卡·阿合曼爾告訴記者,她從小生活在牧區,十三四歲就開始獨立制作氈繡、布繡繡品。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活態傳承”的非遺保護方針,六師五家渠市健全機制、強化措施,不斷推進非遺保護工作。
2008年,哈薩克族氈繡和布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紅旗農場十二連職工庫拉西成為哈薩克族氈繡、布繡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她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把氈繡、布繡技藝與兵團紅色文化結合起來,逐漸發展為文化產業,帶動了一批職工增收。
“花氈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東西?!睅炖髡f,“我小時候常會看到,奶奶和母親把羊毛處理干凈,搟制成羊毛氈,然后把鹽、面粉與牛奶調和成糊狀物,用小木棍蘸著在羊毛氈上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我母親畫圖案不用任何輔助工具,都是一筆畫成的?!?/div>
圍著羊毛、針線長大的庫拉西,從搟羊毛開始,逐漸掌握了花氈繡制技藝。截至目前,庫拉西已繡制大大小小的作品千余件,這些花氈繡品走出氈房,進入越來越多人的家里,裝點著人們的美好生活。
在庫拉西的作品中,她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件用絲線繡成的玫瑰花繡品?!拔胰ソK省學習時學到了蘇繡技藝,就嘗試著將兩種技法結合起來,那幅作品就是這樣繡出來的?!睅炖髡f。
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紅旗農場將氈繡、布繡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先后成立了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合作社、民族手工藝產業孵化園,配有44臺繡花機,建立了兩個機繡車間、兩個手繡車間、兩間展銷室,讓60余名哈薩克族婦女改變純手工繡制方式,以手繡與機繡相結合提高繡品制作效率,為氈繡和布繡產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這幾年,農場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場地,還聘請專業老師指導,使這項傳統技藝融入了更多現代元素。今年上半年,園區賣花氈繡品收入了10萬多元!”庫拉西高興地說。
如今,許多和庫拉西一樣熱愛氈繡、布繡的哈薩克族婦女在園區創業,由經紀人幫助她們聯系訂單,負責打開市場銷路,共同實現氈繡、布繡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紅旗農場還采取多種措施,推動氈繡、布繡規?;洜I,帶動少數民族職工群眾就業創業。
產業孵化園的不斷發展,有效保護和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少數民族職工群眾增收致富“蓄水池”和兵地融合發展示范園。
庫拉西告訴記者,她打算利用暑期將氈繡、布繡制作技藝傳授給女兒,將這項傳統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并在不斷創新中煥發新的活力。(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素凡 馬雪嬌)
沙漠有多大,綠色事業就有多大
在沙漠里種樹,究竟有多難?
護林員王先華用22年的時間作了回答。
從二師三十一團團部出發,朝東北方向行進約3公里,穿過農田和防護林,記者來到王先華居住的地方。
剛過小暑,氣溫攀升,燥熱難耐,但記者來到王先華的小院時,卻感到一陣清涼撲面而來——深深淺淺的綠色是這里的主色調。
胡楊高大、沙棗蒼郁、紅柳茂密……190余萬株生態林木在這里自由生長,綠意縱情蔓延。
聽到汽車的響聲,一位膚色黝黑、個頭不高的中年男子忙從屋里走出來招呼記者。這就是護林員王先華了。
風沙在王先華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他穿著一身洗得有點變色的舊衣服,腳上的布鞋邊沿也磨出了毛邊。跟記者聊天時,王先華有些靦腆,但一談到生態林,眼睛里就透著光亮。
“先去林子里看看吧?!?/div>
一個塑料桶、一把鐵鍬、一架望遠鏡,這是王先華的全部裝備。跟隨著他的腳步,記者登上了一座31米高的瞭望塔,王先華為它起名“守望”。
“這座塔是三十一團的最高建筑,站在頂上可以清晰地察看生態林的狀況?!闭驹趪鷻趦?,王先華向記者介紹,“現在看到的就是庫木塔格沙漠,團場的南面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我們團就處在這兩大沙漠的夾縫之間?!?/div>
從塔上俯瞰,沙漠和防護林一半蒼黃、一半翠綠,防護林邊緣不少新種的樹苗漸漸染綠了沙漠。
上世紀90年代,這里生態環境脆弱,每年春夏之交,都要經受大風、沙塵暴等災害10次以上。沙塵過后,萬畝棉苗折損大半,周圍都被厚厚的沙塵覆蓋。
向沙漠進軍!三十一團干部職工群眾扛起鐵鍬、背起樹苗,接續向大漠深處挺進。
沙漠干旱少雨,樹苗極難成活,怎么辦?三十一團引入節水滴灌技術,有了水,樹苗扎下了根,茁壯成長。
從2000年開始,三十一團在團場邊緣種下長11公里、寬200米,總面積3300畝的生態林,成為一道有效遏制兩大沙漠合攏的綠色屏障。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王先華和妻子開始扎根在這里,這一守就是22年。
“我那時候想,要守好樹、種好樹,有了樹,就有了希望,團場的環境就會越來越好?!蓖跸热A說,這片生態林是團場最寶貴的資源。
三十一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宋財富說,三十一團始終秉持生態立團的理念,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于生態建設。同時,三十一團積極落實林長制,每一名干部職工群眾都是綠色的守護者。2018年至今,團場人工林面積從25600畝增加到29000畝,森林覆蓋率達34%。
人不負綠,綠定不負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三十一團已經形成了生態林、經濟林、道路林、農田防護林、居民綠化林5道綠色屏障,層層護衛著這片美麗的家園,創造了萬畝荒漠變綠洲的奇跡。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是一道單項選擇題。團場干部職工群眾不但向沙漠要綠色,而且還向沙漠要效益。
王先華一邊走,一邊認真觀察著每一棵樹的長勢。他指著一片矮小但生長旺盛的植株向我們介紹,這是三十一團今年種的1000畝梭梭和四翅濱藜,相比胡楊、沙棗,它們更耐旱、更耐鹽堿,根部還可以嫁接肉蓯蓉,預計每畝地的收益有1500元左右。
“現在環境比從前好了很多,但這并不是終點?!蓖跸热A說,團場護林員隊伍逐年擴大,從10年前的8人增加到現在的29人,越來越多的人挑起了保護生態的擔子。
“三十一團邊上的沙漠有多大,我們的綠色事業就有多大?!彼χf。
種一樹,成一片,蔭一城。一排排防護林傲然挺立。團場干部職工群眾一起守護著這片綠,這片綠也擁抱著三十一團。
韶光正好,未來可期。三十一團干部職工群眾正以聚力建設美麗兵團、自覺當好生態衛士為目標,繼續向沙漠挺進,在新時代書寫新的綠色奇跡。(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美惠子 馬軍權)
責任編輯:丁夢飛 夏振忠
Copyright 2000-2022 www.antonioalcara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兵團日報社信息網絡中心 地址: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建設巷8號 傳真:0991-2358230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ICP備11002112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5120199901 新公網安備 65010302000043號
制作單位:兵團日報社信息網絡中心 地址: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建設巷8號 傳真:0991-2358230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ICP備11002112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5120199901 新公網安備 650103020000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