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保險+期貨”讓棗農種棗無憂
圖為沐浴在清晨陽光中的一師十三團萬農合作社的棗園(資料圖片)。王誠 攝
眼下,一師紅棗已進入第二階段開花期,棗子也陸續開始坐果。記者來到一師十三團七連職工馮勝明的棗園里,他正在棗園里進行修剪疏密和清園?!拔矣?0畝紅棗地,棗樹正處于開花期,第一批幼果已經成形。按照目前的長勢,今年的棗結得不會少?!瘪T勝明高興地說,“自從有了紅棗‘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再也不怕價格下跌了,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如今,紅棗“保險+期貨”模式已在這里落地實施3年,“兜底”保價,讓“棗賤”不再傷農,3年來,紅棗“保險+期貨”金融服務模式不斷迭代升級,為棗農穩收增收保駕護航,助力當地紅棗產業發展。
“大風冰雹等天災來了,紅棗收成差,有傳統農業保險對損失進行賠償;各種原因市場波動時,紅棗價格低,有‘保險+期貨’兜底。咱們忙碌一年,秋收時不再靠天吃飯?!笔龍F棗農龐金剛說,他家連續多年種植紅棗,當市場上紅棗收購價如“過山車”般起起伏伏,他也曾失去信心打算棄種。2019年參加紅棗“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以來,有“目標價格”兜底,龐金剛再不用發愁紅棗出售價是否會“低到虧本”。
近年來,因紅棗種植面積擴大、產量提升、品質下降、品牌混亂等綜合因素影響,紅棗果品供大于求,市場出現疲軟局面,職工出現了“豐產不豐收”的尷尬局面。說起過去,一師阿拉爾市紅福天棗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軍也深有感觸:“我的父母是十三團職工,每年紅棗價格波動大,職工沒有市場定價主動權,收入不穩定。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p>
2019年4月30日,紅棗期貨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同年,紅棗“保險+期貨”試點項目開始實施,阿拉爾市在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聯合保險公司、期貨公司,開展了多個紅棗“保險+期貨”和“農民合作社+場外期權”項目,既解決了職工賣棗難的問題,又回避了價格下跌的風險,保障了職工利益。這讓眾多職工“種植多了力氣,心里有了底氣”。
作為我國資本市場服務“三農”創新舉措之一,“保險+期貨”試點為紅棗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障職工增收提供了新路徑。
何軍介紹,2019年,兵團首次進行“保險+期貨”試點,理賠金額約101萬元,平均每戶賠付約6700元。2020年與2021年,公司又實施了“保險+期貨”縣域覆蓋項目,紅棗期貨上市前,公司分別針對職工、企業進行期貨科普,嘗試采用“期現結合”模式進行風險管理;期貨上市后,公司鼓勵高品質的紅棗進入價格較高的紅棗期貨交割,切實提高職工收入。
阿拉爾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為當地紅棗產業持續發展探出了新路子,為各經營主體應對價格風險和穩定生產經營提供了新模式,有效保障了職工的收益,穩定了職工種植的積極性。未來阿拉爾市將進一步加大投保規模,讓棗農種棗無憂。
責任編輯:張藝馨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