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
弘揚兵團精神 培育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和兵團視察時強調,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兵團精神體現了愛國愛疆、艱苦創業、甘于奉獻的家國情懷,體現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意志品質,體現了扎根邊疆、勇于創造、開拓進取的實踐取向,是新疆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新疆高校重要的育人育才資源。堅持用兵團精神培養能堪當維穩戍邊重任的時代新人,是新疆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實踐要求。弘揚兵團精神,培育時代新人,需要在育人內容、育人機制、育人環境三方面發力,扎實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著力優化同向同行的育人內容,加強課程建設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是知識體系教育同思政教育的結合與綜合,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把兵團精神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資源,構建育人新模式,營造育人新生態,推進知識體系教育與弘揚兵團精神有機結合,推進兵團精神向各學科有機滲透,讓思政課與各類課程同向同行,促進網上網下兩個教育場的銜接整合,切實拓展兵團精神培育時代新人的深度和廣度。
切實發揮好思政課的重要作用,守住課堂主陣地。在開展好國家規定的思政課課程基礎上,開設新疆地方史、兵團發展史等地方性特色課程,著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大力實施“思想鑄魂工程”,深入落實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要求,切實把思政課建設成弘揚兵團精神的重要渠道。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內容建設,把兵團精神的最新研究成果轉化為思政課的教育教學資源,切實增強思政課育人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努力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課程。
堅持課程教學融通,種好育人責任田。把兵團精神的豐富內涵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促進專業課程知識傳授與思政課的價值引領有機融合,大力開展學?!皩I課+思政課”示范課程、示范團隊項目培育建設工作,梳理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特別是與兵團精神相關的教學資源,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
傾力拓寬育人創新維度,開拓育人新領域。樹立互聯網思維,豐富弘揚兵團精神的載體,打造“云端課堂”。最大限度發揮網絡平臺輿論場受眾廣、傳播快、影響大的集聚優勢,增強兵團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引導青年學生主動創作導向正確、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兵團精神主題網絡文化產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以紅色基因為滋養、以重大節慶日為契機,舉辦各具特色“線上+線下”模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建立網上網下正向互動的工作格局,厚植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愛疆、擔當奉獻情懷。
著力構建協同協作的育人機制,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約束力。規范的制度對于弘揚兵團精神,培育時代新人的實踐活動具有保障作用。要著力構建校內校外、課上課下、網上網下協同協作的一體化長效機制,確保弘揚兵團精神教育實踐活動真正取得實效并能長期鞏固其成果。
首先,要匯聚多方力量,建設全員育人機制。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深入挖掘兵團精神育人元素,整合課上課下育人資源,推動校內領導干部、教職員工協同合作、共同參與思想政治工作。積極調動校外力量參與育人工作,主動爭取社會各方面支持,探索實踐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等學校、社會聯合培養機制,建設一批相對穩定的校外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借助政府、企業、校友等力量服務人才培養。學校要充分利用“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中的“聯系家長”制度,以及家訪活動等多種途徑密切家庭和學校聯系,打造育人共同體,構建家庭和學校共育機制。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科學化、常態化、制度化建設,努力構建全員育人格局,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共同培育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時代新人。
其次,要優化整體設計,推進全過程育人機制建設。樹立弘揚兵團精神育人鮮明導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制定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科學可行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將兵團精神的育人工作貫穿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各階段,覆蓋到全校各班級,融入學生學習生活各方面。推進教學、管理、服務等部門協同聯動機制建設,優化兵團精神育人的動力要素,特別是要明確各管理崗位、服務崗位的育人職責界限與角色定位,選樹一批服務育人、管理先進的典型,用“身邊人講身邊事”,講好長期扎根基層、甘于奉獻、踐行兵團精神的人和事,進而感染帶動影響青年大學生,切實增強兵團精神育人的引導力和感染力。
最后,要拓展育人空間,構建全方位人才培育體制機制。聚焦大學校園是“日常育人的主戰場、師生共享的公共空間、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平臺”功能定位,將校園打造成浸潤學生全面發展和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的新陣地。將弘揚兵團精神的育人陣地向公寓延展,建立完善“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大力推進思政工作進公寓、進宿舍,在公寓樓宇配備黨團活動室,打造弘揚兵團精神的微陣地。同時,拓展餐廳育人新空間,將育人融于服務,優化食堂環境,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團結、文明就餐、節約糧食等主題,真正實現“小窗口、大育人”,把食堂打造成集就餐、學習、娛樂于一體的育人“新課堂”。開展“弘揚兵團精神,青年大學習”活動,以團學干部和優秀共青團員為主要力量,組建青年大學生宣講團,運用講故事、談感受、析案例等方式,讓大學生當主角宣講兵團精神,發揚同伴教育的優勢,讓青年宣傳青年、青年帶動青年、青年影響青年。
著力營造同頻共振的育人環境,形成整體合力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是影響人價值觀念形成和發展的外在因素,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的行為取向,因而營造與學校育人環境同頻共振的育人環境十分重要。
一要加強兵團精神理論研究,系統梳理其孕育形成的歷史過程,傳頌我們黨團結帶領新疆各族人民開發新疆、建設新疆的紅色故事,搶救性保護并深入挖掘兵團精神文化資源,進一步豐富兵團精神的實質內涵、深刻闡發其時代價值。同時,要主動與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及眾多偉大革命精神的對話交流,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激發兵團精神的內生活力,不斷豐富其時代內涵,全方位擴大兵團精神的社會影響力。
二要拓寬弘揚兵團精神的社會面宣傳引導。新媒體發展為兵團精神的宣傳帶來了機遇,要善于通過網絡建設傳播兵團精神,打造弘揚兵團精神的多元化媒體傳播矩陣,利用豐富媒介資源,大力弘揚兵團精神的時代價值。從不同視角,用不同創新載體再現愛國愛疆、自強不息、艱苦創業、擔當奉獻、開拓進取的激情歲月,加深社會各界對兵團精神的認識,使其走向大眾,提升兵團精神的社會覆蓋面和知曉率。
三要發揮社會在青年學生成長中的“大課堂”作用。堅定不移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增強認同為目標,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端正歷史文化認知態度,統籌利用好社會各類文化資源,創作一批突出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正確反映新疆和兵團歷史、彰顯兵團精神的文藝文學影視舞臺精品力作,以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化人,激發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青年大學生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自覺扎根邊疆、奉獻基層。
?。ㄗ髡邌挝唬核锬敬髮W歷史與哲學學院)
責任編輯:曹玲玲 李雪